您好!欢迎来到法学专家网,我们竭诚为您提供卓越的法律服务!
 法学专家网  >  法理学  >  法理学  > 尤陈俊

尤陈俊

发布时间:2022-11-18 11:56:36  

尤陈俊浙江永嘉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018年度),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支持计划”青年学者A岗,兼任《法学家》副主编,法学理论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文化、法律社会学、法律史、法律与人文、法学学术史、比较法、法学研究方法论。在《法学研究》、Modern China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有专著《聚讼纷纭:清代的“健讼之风”话语及其表达性现实》《法律知识的文字传播:明清日用类书与社会日常生活》,编著《法学的11种可能:中国法学名家对话录》《从诉讼档案出发:中国的法律、社会与文化》《历史社会法学:中国的实践法史与法理》《司法、政治与社会:中国大陆的经验研究》《百年回眸:法律史研究在中国(当代台港卷)》等,以及译著《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曾获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奖、方德法治研究奖等学术奖项。




教育背景●2006年9月-2010年7月,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
●2003年9月-2006年7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8年9月-2002年7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
●2016年6月-2016年7月,哈佛大学法学院,短期进修;
●2005年4月-2005年6月,台湾政治大学法学院,访学研修。



研究领域法律文化,法律社会学,法律史,法律与人文,法学学术史,比较法,法学研究方法论。



社会兼职▼一、现任
●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
●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
●中国法制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理事;
●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理事;
●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理事;
●海峡两岸法学交流促进会理事;
●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理事;
●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北京市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
●世界温州人联谊总会法学分会理事;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法学学科委员;
●首都法学法律高级人才库专家;
●北京市法学会“百名法学英才”入选者;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人民政府法律顾问(2021-2024);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法律与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人民大学台湾法律问题研究所所长;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陈列馆副馆长;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本科生工作委员会委员;
●“廿一世纪中国法律文化史论丛”副主编;
●“二十世纪中华法学文丛”编委;
●《法律和社会科学》常务编委;
●《法律史评论》特邀编委;
●“法与社会”丛书编委;
●“青蓝文库”编委;
●《法律文明史研究》顾问委员会委员;
●《法律和政治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亚洲研究》(韩国)国际编委;
●Rural China(中英文国际学术刊物)学科编辑;
●《中国图书评论》特约书评人;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与社会高等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与社会跨学科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企划委员会委员、兼职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法律社会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
●上海大学法学院法律人类学研究中心理事会理事;
●为《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法学》《中外法学》《法商研究》《现代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环球法律评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交大法学》《北大法律评论》《人大法律评论》《复旦法律评论》《法理——法哲学、法学方法论与人工智能》《社会学研究》《社会学评论》《近代史研究》《文史哲》《四川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复旦学报》《广东社会科学》以及《法制史研究》(台湾地区)、《台大历史学报》(台湾地区)、《明代研究》(台湾地区)、《亚洲研究》(韩国)、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Hong Kong Law Journal、American Journal of Legal History等海内外中英文学术刊物,以及Brill学术出版社(荷兰)、Routledge出版社(英国)等出版机构,担任法学、社会学、历史学领域稿件的审稿专家。
▼二、曾任
●中国法律与历史国际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Law and History)第一届、第二届执行委员兼文献委员会主席(2014-2017),第三届执行委员兼秘书长(2018-2019);
●《北大法律评论》主编(2008.7-2009.7)。



荣誉奖励●第七届“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奖”三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北京市曾宪义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基金会联合颁发,2021年10月);
●第三届方德法治研究奖三等奖(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江苏方德法律研究中心,2021年10月);
●中国法律史学会第二届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法律史学会,2019年11月);
●第六届“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北京市曾宪义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基金会联合颁发,2019年10月);
●第二届方德法治研究奖三等奖(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江苏方德法律研究中心,2019年9月);
●第七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提名奖(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励基金理事会,2018年11月);
●第五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提名奖(中国法学会,2017年8月);
●第五届“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奖”三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北京市曾宪义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基金会联合颁发,2017年8月);
●中国法律史学会第一届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国法律史学会,2015年12月);
●第四届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北京市曾宪义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基金会联合颁发,2015年9月);
●第二届孙国华法学理论优秀青年学术成果奖二等奖(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孙国华法学理论发展基金会联合颁发,2014年10月);
●第一届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优秀青年成果奖(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中国法律史学会、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曾宪义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基金会联合颁发,2008年12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21年度学生工作优秀奖(2022年1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21年度疫情防控先进工作者奖(2022年1月);
●中国人民大学2019-2020学年春季学期线上教学优秀课程(2021年1月);
●中国人民大学2020届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2020年6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9年度教学优秀奖(2020年1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9年度科研优秀奖(2020年1月);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课程教学优秀奖(2019年12月);
●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提名奖(2019年6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8年度教学优秀奖(2019年1月);
●中国人民大学2017-2018学年本科课程示范教学大纲获奖者(2018年12月);
●中国人民大学2018届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2018年6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7年度教学优秀奖(2018年1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5年度学生工作优秀奖(2016年1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岳成奖教金获得者(2015年12月);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读史读经典”项目优秀研读导师(2015年5月);
●中国人民大学2010-2011年度、2011-2012年度、2012-2013年度优秀班主任;
●北京大学第七届学生五•四奖章获得者(2010年5月,北京大学学生最高荣誉);
●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2009年12月);
●北京大学社会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12月)
●北京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学术十杰”(2009年5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十大科研新星”(2006年5月)。



代表性成果▼一、学术论文
★(一)国内刊物或文集(除标“Δ”的1篇为合著外,其余均为独撰)
●“隔岸观法:如何看待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的发展前景”,《北大法律评论》(第21卷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18-37页;
●“法学继受对法学研究及法学教育的连锁影响——以德国法教义学在我国台湾地区之继受为例的反思”,《法学评论》2022年第3期,第184-196页;
●“从当事人的诉讼策略看清代‘讼费高昂’书写的话语性特征”,《中外法学》2022年第3期,第586-605页;
●“从清代诉讼费用实况看‘讼费高昂’话语的主客观意涵”,《法学》2022年第5期,第21-36页;
●“官不久任与健讼之风:州县官实际任期对明清地方衙门理讼能力的影响”,《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第180-191页。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法理学 法史学》2022年第11期全文转载;
●“国家能力视角下的当代中国语言规划与语言立法——从文字改革运动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思想战线》2021年第1期,第134-143页;
●“法治建设的国家能力基础:从国族认同建构能力切入”,《学术月刊》2020年第10期,第89-99页。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法理学 法史学》2021年第1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1期“法学”栏目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1年第1期“法学”栏目转载;
●“‘法律文化’概念在中国(1930-1985):一个知识考古学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第139-148页;
●“批评与正名:司法档案之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119-130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0年第2期“学术评论”栏目转载;
●“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及其反思——基于明清诉讼与社会研究领域的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2019年第3期,第190-208页;
●“明清司法经济对民众诉讼策略的影响——高昂讼费与健讼风气之悖论的一个分析”,《法学》2019年第3期,第118-130页;
●“‘讼师恶报’话语模式的力量及其复合功能”,《学术月刊》2019年第3期,第95-108页。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法理学 法史学》2019年第10期全文转载;
●“中题西影:反思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研究的思维框架及其概念使用”,《现代法学》2019年第1期,第34-44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9年第3期“学术卡片”栏目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7期摘要转载;
●“儒家道德观对传统中国诉讼文化的影响”,《法学》2018年第3期,第135-145页;
●“作为问题的‘问题意识’——从法学论文写作中的命题缺失现象切入”,《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5期,第103-109页。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法学文摘》2017年第3期摘登;
●“社科法学的成长与发展”,《南开法律评论》(第10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6-12页;
●“清代讼师贪利形象的多重建构”,《法学研究》2015年第5期,第177-193页。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法理学 法史学》2016年第4期全文转载;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提升与基础性国家能力建设”,《法制与社会发展》2015年第5期,第82-85页;
●“食品安全治理领域中的基础性国家能力问题”,《中国法律评论》2015年第1期,第51-55页;
●“中国法系研究中的‘大明道之言’——从学术史角度品读杨鸿烈的中国法律史研究三部曲”,《中国法律评论》2014年第3期,第191-205页。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法理学 法史学》2015年第2期全文转载;
●“法学家陈顾远笔下的《中国婚姻史》”(长篇导读文章),载陈顾远:《中国婚姻史》,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作为法制实施之基础的国家认证能力——来自秦汉时期的一个例证”,《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第11期,第28-31页;
●“内涵、根基与心态:法学历史主义三问”,载《历史法学》(第6卷•法学历史主义),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37-42页;
●“‘案多人少’的应对之道:清代、民国与当代的比较研究”,《法商研究》2013年第3期,第147-154页。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法理学 法史学》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
●“中国法治事业中的空间因素与性别因素——从《秋菊打官司》的角色隐喻切入”,《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3期,第73-80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3期论点摘要;
●“尸体危险的法外生成——以当代中国的藉尸抗争事例为中心的分析”,《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第146-160页。后被收入Philip C. C. Huang & Kathryn Bernhardt, eds.,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Legal Practice in China: Towards a Historical-Social Jurisprudence,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14, pp.246-267;
●“阴影下的正当性——清末民初的律师职业与律师制度”,《法学》2012年第12期,第41-54页;
●“‘厌讼’幻象之下的‘健讼’实相?重思明清中国的诉讼与社会”,《中外法学》2012年第4期,第815-834页。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法理学 法史学》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
●“明清中国房地买卖俗例中的习惯权利——以‘叹契’为中心的考察”,《法学家》2012年第4期,,第14-28页。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法理学 法史学》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
●“清代简约型司法体制下的‘健讼’问题研究——从财政制约的角度切入”,《法商研究》2012年第2期,第154-160页。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法理学 法史学》2012年第6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3期论点摘要,《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8期摘要转载;
●“历史语境中的‘海瑞定理I’:延伸性讨论”,载《法律和社会科学》(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37-246页;
●“‘新法律史’如何可能——美国的中国法律史研究新动向及其启示”,《开放时代》2008年第6期,第70-95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1期摘要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法学文摘》2009年第2期摘登。扩展版被收入[美]黄宗智、尤陈俊主编:《从诉讼档案出发:中国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当代中国基层政治研究的若干新趋势”,《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150-155页。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
●“作为立法者的政治儒学?”,载《法律书评》(第7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后被以下文集收录:《原道》(第16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儒生》(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任重主编:《政治儒学评论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活法’与司法——20世纪台湾地区的民事习惯调查”,载中国法律史学会编:《法史学刊》(第2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83-399页;
●“清代地方司法的行政背景”,载《原法》(第3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19页;
●“法制变革年代的诉讼话语与知识变迁:从民国时期的诉讼指导用书切入”,《政法论坛》2008年第3期,第15-25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10期摘要转载;
Δ“中国法律史研究在台湾:一个学术史的述评”(第一作者),载《中西法律传统》(第6卷)“台湾学者的中国法律史研究”专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6期摘要转载;
●“知识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法律史:从中国法学院的立场出发”,《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年第1期,第109-116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3期摘要转载;
●“明清日用类书中的律学知识及其变迁”,载《法律文化研究》(第3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424-436页;
●“困境及其超越: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的法律人类学”,载《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11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4-112页;
●“明清法律知识的另类空间:透过日用类书的展示”,载中国法律史学会编:《法史学刊》(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28-437页;
●“商鞅之策的法理学意涵:一场误读?”,《中外法学》2007年第3期,第364-370页;
●“明清日用类书中的法律知识变迁”,载《法律和社会科学》(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150页;
●“明清日常生活中的讼学传播:以讼师秘本与日用类书为中心的考察”,《法学》2007年第3期,第71-80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3期摘要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7年第8期全文转载,《中国法律年鉴》(2008)摘要收录,后被以下文集收录:许章润编:《普法运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王申主编:《法学的历史(第6卷):法制史卷,1981年-2011年》,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民事法制中的‘旧惯’与日据台湾时期的治理术变迁(1895-1945)”,载《北大法律评论》(第7卷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2-507页;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新解读与韦伯旧论的颠覆:《韦伯论中国传统法律:韦伯比较社会学的批判》评介”,《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2期,第154-160页。后被收入《原道》(第21辑),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
●“清末民初画报中的衙蠹与劣幕”,载《中西法律传统》(第5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4-450页;
●“嵌入法制现代化进程的乡镇司法所”,载《法学纪元》(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不变’的中国基层司法风格及其社会经济背景”,《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12-13页;
●“传统中国诉讼意识成因解读”,载《中西法律传统》(第4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2-327页;
●“法治的困惑:从两个社会文本开始的解读”,《法学》2002年第5期,第6-13页。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2年第9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4期摘要转载。
★(二)国外刊物
● “How a ‘New Legal History’ Might Be Possible: Recent Trends in Chinese Legal History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Modern China,Vol.39,Issue 2(March, 2013),pp.165–202.(SSCI来源期刊)后被收入Philip C. C. Huang & Kathryn Bernhardt, eds.,Research from Archival Case Records: Law, Society, and Culture in China,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14, pp.533-568.
●“从诉讼指导用书看近代中国的诉讼文化之变”,载《中国史研究》第57辑,韩国中国史学会2008年12月出版,第87-106页。
★(三)译文(英译中)
●独译,“中国妇女史中的明清之际转型?来自法律角度的检视”(Kathryn Bernhardt[白凯]撰),载[美]黄宗智、尤陈俊主编:《历史社会法学:中国的实践法史与法理》,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合译(第一译者),“国家、主权与人民:中印两国的‘法治’比较”(Jonathan K. Ocko[欧中坦]和David Cilmartin撰),载《洪范评论》(第14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131-196页。
●独译,“从口供到成文记录:以清代案件为例”(唐泽靖彦撰),载[美]黄宗智、尤陈俊主编:《从诉讼档案出发:中国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80-107页;
●独译,“法律、公亲与跨国多婚制:中国福建与英属马来亚之间的‘家庭事’(1855-1942)”(Huey Bin Teng[陈慧彬]撰),载[美]黄宗智、尤陈俊主编:《从诉讼档案出发:中国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51-396页;
●译校,“非法的‘官僚’”(Bradly W. Reed[白德瑞]撰),载[美]黄宗智、尤陈俊主编:《从诉讼档案出发:中国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3-79页;
●译校,“清代东北地方的非法土地买卖:民间习俗与司法实践”(Christopher Isett[艾仁民]撰),载[美]黄宗智、尤陈俊主编:《从诉讼档案出发:中国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163页;
●译校,“权力网络与民国时期的国家-社会关系”(Danny Hsu[徐欣吾]撰),载[美]黄宗智、尤陈俊主编:《从诉讼档案出发:中国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66-295页;
●译校,“配偶的经济权利和义务:民国赡养案件中的婚姻概念(1930-1949)”(Margaret Kuo[郭贞娣]撰),载[美]黄宗智、尤陈俊主编:《从诉讼档案出发:中国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99-320页;
●译校,“从妾到妻:国民党民法之婚礼要求的未预后果”(Lisa Tran[陈美凤]撰),载[美]黄宗智、尤陈俊主编:《从诉讼档案出发:中国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21-350页。

▼二、报纸文章
●“法学论文写作要有‘论题意识’——兼谈‘问题意识’与‘论题意识’的关系”,《民主与法制时报》2022年7月7日第5版;
●“应大力提升国家认证能力”,载《法制日报》2019年11月28日第5版;
●“基层执法应当注重规则和法治意识”,载《法制日报》2019年8月14日第5版;
●“科学确立法学研究的问题意识”,载《人民日报》2019年7月15日第9版(学术版);
●“治理奇葩标语应综合施策”,载《法制日报》2019年4月17日第5版;
●“从历史角度理解‘全面依法治国’”,载《湖北日报》2018年12月11日第13版;
●“司法档案研究不能以偏概全”,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月19日第B02版;
●“不在场的在场:社科法学和法教义学之争的背后”,载 《光明日报》2014年8月13日第16版(理论版);
●“近代律师职业和现代性问题”,载《团结报》2013年11月21日第7版;
●“邻壁之光与汉家故物”,载《法制日报》2009年7月15日第11版;
●“认识民国法学大家梅汝璈”(第二作者),载《法制日报》2009年5月13日第11版;
●“时代‘热词’折射发展观演进(专家访谈)”,载《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0日第10版;
●“标语反映政府管理理念”,载《人民日报》2007年8月9日第10版;
●“程序正义被违反之后……”,载《法制日报》1999年8月2日第6版。

▼三、其它(学术对谈、评论随笔、发言/授课实录、会议综述、目录编制等)
●“话语/权力分析在法学研究中的运用”,载郭为禄、叶青主编:《自主性与共同体——“东方明珠大讲坛”讲演录》(第1辑),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
●“对话朱景文:法社会学与比较法的研究交融”(与朱景文、陈柏峰对谈),载《法律和社会科学》第18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2020年版;
●“从概念史研究进路看中国的法学基本范畴”,载张文显主编:《思想与修辞:“法学范畴与法理研究”学术研讨会全实录》,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
●“象牙塔间的回望:从高中到大学”,载徐坚主编:《钟灵毓秀 英奇学思:浙江省温州中学50位校友的成长故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法学当中如何对待历史”,载《历史法学》(第11卷),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对话梁治平:法律文化论再审视”(与梁治平、陈柏峰、汪雄涛对谈),载《法律和社会科学》第15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对话朱晓阳:法学遇上人类学”(与朱晓阳、侯猛、孙超、杨锦程对谈),载《法律和社会科学》第15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经验研究中的‘历史感’”,载王启梁、张剑源主编:《法律的经验研究:方法与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2016年修订版;
●“社科法学六人谈”(与侯猛、陈柏峰、成凡、李学尧、徐涤宇对谈),载《法律和社会科学》第13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rnity and Chinese Legal Culture’ Held a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Law School”(第一作者),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 Vol. 8, No. 4(Dec., 2013), pp.862-871.
●“法治与国家能力的多向度关联”(主持人语),《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第11期;
●“调解与中国法律的现代性”(与黄宗智对谈),《中国法律》2009年第3期;
●“近十五年来台湾学界中国法律史论著目录(1990-2005)”,载《中西法律传统》(第6卷)“台湾学者的中国法律史研究”专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标语变迁折射政府理念嬗变”,《决策》2007年第10期;
●“‘六合 彩’引发的浙南农村社会变迁”,载《三农中国》2007年第2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大陆外的中国农村想象”,载《三农中国》2005年第2期(总第6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乡村法制图景:破败抑或正常”,载《三农中国》2005年第1期(总第5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四、个人专著
●《聚讼纷纭:清代的“健讼之风”话语及其表达性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法律知识的文字传播:明清日用类书与社会日常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获第四届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届中国法律史学会优秀研究成果奖三等奖和第二届方德法治研究奖三等奖)。

▼五、译/编/校专书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苏成捷[Matthew H. Sommer]著),台北华艺学术出版社2022年版,与谢美裕合译;
●《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白德瑞[Bradly W. Reed]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与赖骏楠合译;
●《法学的11种可能:中国法学名家对话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0年版,与陈柏峰、侯猛合编;
●《法律和社会科学》(第17卷第1辑·“法律和社会研究的历史进路”专号),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执行主编;
●《历史社会法学:中国的实践法史与法理》,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与黄宗智合编;
●《司法、政治与社会:中国大陆的经验研究》,台北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版,与林端、侯猛合编;
●《百年回眸:法律史研究在中国(当代台港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本卷主编(该丛书获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从诉讼档案出发:中国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与黄宗智合编;
●《为什么要重建中国法系——居正法政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与范忠信、龚先砦合编;
●《中西法律传统》(第7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特邀副主编;
●《北大法律评论》(第10卷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主编;
●《北大法律评论》(第10卷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主编;
●《中西法律传统》(第6卷)“台湾学者的中国法律史研究”专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特邀副主编;
●《中国法制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副主编;
●《清代州县衙门审判制度》(那思陆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与范忠信合勘;
●《中国文化与中国法系——陈顾远法律史论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与范忠信、翟文喆合编。



代表性项目●“中国法律史研究的范式问题与方法论反思”,国家社科基金2018年度一般项目,主持人;
●“法律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度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面上项目,主持人,已结项;
●《中国法学发达史》(导论卷),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度重大规划项目“中国法学发达史”子课题,独立承担;
●“中国学研究中的传统中国法问题:检讨与反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1年度重点标志性研究课题,独立承担,已结项;
●“明清健讼社会的法文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2011年度青年项目,主持人,已结项;
●“明清健讼社会中的诉讼经济”,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独立承担,已结项。


热门文章
最新发布
法学专家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00443号-1